溴化SBS(苯乙烯-丁二烯-苯乙烯嵌段共聚物)是在SBS分子链上引入溴原子所得。其阻燃表现并非只靠单一路径,而是同时在火焰区与材料内部“各司其职”,形成气相抑制与凝聚相保护的协同网络。下面把关键机理、配方要点与测试关注点一次讲清楚,适合配方开发、材料替换与UL/LOI评估场景参考。
山东日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生产溴化SBS的厂家,如需咨询更多信息,请联系:13953615068
一、结构基础:为什么“溴”有效?
SBS含有芳香环(来自苯乙烯)与不饱和链段(来自丁二烯)。溴化后,C–Br键在受热下易发生断裂与消 除反应,释放HBr并诱导链段交联与芳构化,这两条线索分别服务于气相与凝聚相:
气相:HBr与Br·能与火焰中的H·、OH·等活性自由基作用,干扰燃烧链式反应。
凝聚相:脱卤-脱氢使链段趋于共轭与碳化,升温时形成致密炭层与熔融保护膜,减少可燃挥发物外逸。
二、气相抑制:自由基“拍扁器”
燃烧核心在于H·与OH·的循环。卤系阻燃的经典思路,就是把这些“助燃手”按住:
关键反应(示意):?HBr+OH?→H2O+Br??HBr+OH?→H2O+Br?;?Br?+H?→HBr?Br?+H?→HBr。
结果:H·与OH·被消耗,链反应被中断;同时HBr/Br·在火焰区循环再生,维持抑制效果。
额外收益:气相自由基浓度下降,火焰温度与辐射热回馈随之降低,HRR(热释放速率)与THR(总热释放)常出现下探。
三、凝聚相保护:炭层与黏弹流变的“二重门”
受热后,溴化SBS会发生脱卤与交联,材料黏度爬升,滴落趋势被弱化;同时芳香结构更易形成碳质相:
交联与芳构化让表层在热流作用下先致密化,形成隔热、隔氧、隔质传递的屏障。
炭层抑制裂解产物逸出,配合表面熔融再凝固,热回馈进一步被削弱。
从TGA/DTG角度,常见的是初期失重与后期残炭并存;在火灾工况下,这种“先放、后挡”的节奏利于抑制峰值热释放。
四、协同作用:气相+凝聚相如何“对拍”?
当气相自由基被压制,火焰温度下降;当凝聚相炭层建立,挥发份供给减少。两路效应互相加强:
火焰区热量低→对基体的辐射回馈变小→材料表层不易被二次裂解;
表层致密→可燃气体产额下降→气相抑制更容易奏效。
这类“闭环减速”常体现在pHRR降低、TSP(烟生成)与CO/CO?比值的改变上;是否降低烟密度取决于配方与助剂体系,需结合锥形量热与烟密度测试综合判断。
五、助剂与配方要点(思路向)
含溴量:常以总配方含溴质量分数为抓手,工程上可从约8–20%区间试点,平衡阻燃、力学与加工流动。
三氧化二锑(Sb?O?)协同:与溴源共同作用,可在气相生成SbBr?等物种,增强自由基抑制;同时可能影响炭层结构。典型添加量可从2–6 phr试阶梯。
成炭促进:若目标是提升残炭与表层强度,可引入含磷成炭剂或芳香聚合成分(需兼顾相容与耐热)。
滴落与流变:适度提高熔体强度(如少量PTFE微纤、结构化橡胶)有助于火焰下成膜与挂壁。
加工窗口:溴化材料热稳定性较敏感,需关注螺杆温区、停留时间与剪切;推荐配合受阻酚/亚磷酸酯复配型稳定体系,减少挤出与注塑黄变。
环保考量:控制游离溴化副产物与低分子迁移,关注VOC、雾化与气味;制品端可辅以表面密封或包胶设计,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挥发与析出。
六、测试与评价路径(落地清单)
氧指数(LOI)与UL 94:观察阻燃级别与滴落形态,记录边缘炭层形貌。
锥形量热(Cone Calorimeter):关注pHRR、THR、TSP与时间—热释放曲线;对比不同含溴量与协同体系。
TGA/DSC:提取分解起始温度、峰值速率与残炭量,结合FTIR监测挥发物谱图,区分气相/凝聚相贡献。
力学与老化:拉伸、撕裂、热氧老化与光老化并测颜色漂移,评估使用周期内的阻燃—性能均衡。
七、应用提示与小技巧
用在鞋材、线缆护套、密封条等弹性体场景时,可通过SEBS/PP等共混,实现硬度与回弹的定制;在阻燃上,注意相容剂的选择,避免削弱炭层连续性。
若追求低烟低雾化,可尝试“卤-磷/氮”复合,或降低总卤量并加强成炭;但需重新验证UL/LOI与锥形量热数据的配平。
模具与制程上,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温停机;若停机,采用惰性颗粒料过渡,减少热历史带来的颜色与气味波动。
八、一句话抓要点(便于记忆)
溴化SBS的阻燃来自“一上—一下”:火焰上方靠HBr/Br·截断自由基链;材料内部靠交联与炭层限速放热与逸出。两者互补,热与质传递都被压低,于是火势被“拖慢”,阻燃等级与热释放指标更有机会达标。